浙江德清县城东南汪汪千顷的下渚湖,岛屿沙渚土墩长满了水生植物,此乃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。泊面如镜,水面空无一物。烟水茫茫,呈现水天一色。迷人的下渚湖,2011年获“中国最美湿地”称号。
下渚湖的活水分别由南北方向的湘溪和英溪两条支流的溪水注入,再由巽斗门、塘斗门、五闸斗门流出,汇入东苕溪(龙溪)与京杭大运河沟通,流域面积巨大,史称“天开下渚湖”。
白花花一片湖水,梅雨期间雾气弥漫使得湖幽神怡,更加令人向往。谁不想真切地体会那种“渔舟网影烘初夏,画舫箫声及早春”的诗画情趣?
去游下渚湖,若乘小舟荡漾湖中,举目远眺,百余墩岛散布湖面,千条港叉交错水乡。湖水澄清澈,水边芦苇青,水底莲藕鲜,水下鱼鳖肥,水面红菱翠,水上白鹭飞。临水插花,荷花、水葱、睡莲、水莲蕉鲜花怒发,争奇斗妍。陆上生长着水杉、银杏、金钱松、鹅掌楸。百年老樟树,依旧郁郁葱葱,生机盎然。“远帆邀树色”的湖上风光令人深深地陶醉。
芦苇成片,河网密集,下渚湖宛若迷宫,弯弯绕绕,一不小心舟入鹭群,惊起鸟儿飞。湖面水草上及沼泽地栖居大量野鸭、水雉、白鹭、沙鸥、红嘴黑水鸡鸟禽,还有被誉为动物中的“大熊猫”的朱鹮。
“嫩芦滩里过风渚,河口村中系客船。”每一艘游船进入小港水道后,都会放慢前进的速度,停靠临水码头。游客通过长长的木头甬道上岸,登上高楼俯视下渚湖,无限妩媚灵秀风光尽收眼前,美不胜收。
湖中渚墩平地上建有竹楼,精巧别致,颇具地方风韵。竹楼茶亭飘溢烘豆香茶。“下渚湖三道茶”名不虚传,延续华夏“三饭六茶”之茶礼古俗,以茶表敬意、以茶可行道。古老而淳朴的迎宾待客之礼数,在千年后的今天,得到完美的传承与弘扬,令无数观光游客心仪神往。人生雅事,莫过如此……
茶亭主人端上“三道茶”招待宾朋,谈古论今,客人洗耳恭听。下渚湖这个地方原本没有湖。自从夏、朱、胡三家定居之后,鱼米之乡让他们不出几年就腰缠万贯。夏家财主好龙,任何东西都喜欢雕刻上龙,连尿壶也用龙头装饰并用黄金打造。丫环隔三差五要将尿壶冲洗干净。每次冲洗时丫环总是含着泪花对龙唠唠叨叨:“龙啊龙!你的命真苦,别的龙海空飞腾自由自在,你却被用来装尿臭气熏天。”东海龙王闻之,大怒。乘丫环离开村庄去莫干山采茶之际,与雷公一起发难。顿时电闪雷鸣,大雨倾盆,短短一个时辰,旷野已是洪水泛滥。丫环回家时,眼前汪洋一片,农田被毁,鱼塘被冲,村庄不见了,夏、朱、胡三家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洪水退去后,这里出现了一个大湖。人们为了纪念夏、朱、胡三氏,取湖名为“夏朱胡”。土话“夏朱胡”口音,外地人常常听成是“下渚湖”。不知何时,“下渚湖”名字便在民众中流传开来。
古时天目山时常“出蛟”,苕溪河时常“泛洪”,下渚湖常常是水急浪高。湖水泛滥危害百姓,禹王擎起治水大旗,令当地防风氏疏导千河百港。风里来雨里去,防风氏疏理了湘溪、英溪、阜溪、塘泾河,开凿下渚湖通往东苕溪的河道,从此天下太平。防风氏因此深得百姓爱戴,禹王下令敕封防风氏为王。后又令防风国建造“防风祠”,供奉防风王神像,让官府和百姓每年夏历八月廿五祭祀,风俗代代相传直至今世。
茶亭主人讲述的故事,在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中传诵,让下渚湖平添一份神奇。
下渚湖,一个原始野逸、湖波浩渺的江南水乡,湖面开阔如漾风貌难得一见,着实令人入迷,有谁知道有多少客人在此流连忘返?